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大足地方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重庆大足地方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足石刻的背景和意义?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重庆璧山历史由来?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建县于东汉到蜀汉之间,名为常安县,隶属巴郡。《太平寰宇记》载:“蜀汉时,巴郡领县六 :江州、枳、临江、平都、乐城、常安。”这里说的枳,是涪陵;平都,是丰都;乐城,在南川、 遵义一带;临江,在现在的合川、北碚一带;常安,是璧山、永川、荣昌、铜梁、大足一带了,县府应该在王来驿(现在的来凤驿)。璧山这个地方当时是蜀将张嶷负责修复的驿道的地方,是蜀国去吴国的必经之地,也是紧邻巴郡(重庆)的屏障之一,常安县很宽广,因为东汉末年和蜀汉时期,这里兵祸连年,地广人稀。故在蜀后主刘禅降晋前废之,并入江州县,临江也废而并入江州,这时是江州县的辖区更大的时候,才应该是《词源》和《重庆府志》记述的那样宽广。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今茅莱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区全境、铜梁东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坝和九龙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长江北岸, 县府驻地在壁山镇(今璧城街道)。
重庆的璧山区,在春秋战国时为巴国地,秦置巴郡江州县,唐朝至德二年置璧山县,因境内“山出白山,明润如璧”而得名“璧山”。2014年撤县设区。
璧山区下辖6个街道、9个镇,幅员面积914.55平方千米,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县、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卫生区………
重庆市荣昌县在古代叫什么县?
荣昌历史悠久,素有“海棠香国”的美称。早在春秋时期,荣昌便是巴国的属地。西汉以后,县地属江阳和汉安两县。唐乾元二年正月,即公元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昌元县的设置便是荣昌地域建县的开始,时为唐昌州府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更名为荣昌县,县治今昌元镇,属重庆府。民国时期隶属重庆蜀军 *** 及四川省 *** 。1949年12月,成立荣昌人民 *** 。先后隶属西南川东行署壁山专区、江津专区、永川地区。1983年4月,永川地区撤销后,荣昌并入重庆市至今。
大足的景点?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规模宏大、造型精美,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其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观音,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震撼人心。除此之外,大足石刻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碑刻、石刻、亭台楼阁等等,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游览大足石刻,不仅是对艺术的饕餮盛宴,更是对中国古代智慧与力量的一次深度感悟。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的介绍你知道多少?
谢谢邀请,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观赏了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至1252年,历时70余年组织开凿而成的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这是赵智凤的石像。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之一组石刻群——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全图随着山岩地形的弯曲,巧妙地结合岩壁上的流水,刻出崎岖的山径,静美的林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刻出十个牧童放十条水牛。图中牧童或袒胸憩睡、或牧歌高奏、或并肩谈笑、或挥鞭打牛、或牵牛徐行;牛儿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控勒不可遏制。这些逼真的造像,情景交融,风趣盎然,表现了宋代牧童生活,似史诗般的载入石刻史册。
六道轮回图,佛教认为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这是大足石刻中的华严三圣巨像,脚踏窟基,头齐岩沿,身向前倾,高达七米。
释迦涅磐圣迹图,涅槃,是所有的佛教题材都会表现的,佛的涅槃是一种重生而非消亡。宝顶石刻中最喜欢是这一组......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 *** 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众多国内外政要、名人为之惊叹并大加赞誉,是中外游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大足地方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大足地方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