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最荒僻的地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重庆最荒僻的地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为什么一直发配江州?
后南朝多次分割当时江州比较荒凉!
唐代在今江西九江同样因长江流经设江州,因沿袭时间较长,特别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名篇更令九江这个“江州”比较出名,没有被开发,汉代在今重庆设巴郡,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州。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东晋置江州,使江州辖镜变小,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一直到宋代、元代。
重庆古代因江水(长江古称)流经,曾被称为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辖镜为江西大部,人烟少
江州一带在宋代以后才开始被开发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
屈原抗拒国家统一,现在还该宣传屈原和端午节吗?
屈原抗拒国家统一,这么新鲜的话还是之一次听说,感觉非常新奇。首先屈原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次,你指的国家统一是谁统一谁?
- 我们先看屈原的出生年月,是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现在你可以明白了,屈原时代的国家名义上的领导人还是周天子。不是秦国,更不是秦始皇。秦国这时候还是名义上周天子的臣子。
- 而屈原生在楚国,楚国名义上也是周天子的属国。所以这个时候秦国攻打楚国是属于仗着自己块头大,欺负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正义的战争。屈原这时候抵抗秦国,要求楚怀王杀掉张仪,这个时候是为了保卫自己家园,怎么会是抗拒国家统一!
其二,屈原的杰出贡献!
屈原在治国上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才干,被投降派流放了!但不得不说屈原的才华横溢。在流放的过程中竟然完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楚辞》,要知道我们文化的开端就是《诗经》和《楚辞》,而《诗经》是很多人一起完成的。
但屈原硬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才华,完成了《楚辞》这部能和《诗经》分庭抗礼的伟大著作。并且对后来的汉赋影响非常大。所以《楚辞》成为我们文化的源头,对我们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屈原之所以伟大和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的治国才华,而是他的文学才华。我们的诗词歌赋那么优美让人惊叹,其中屈原居功至伟。所以后人在端午纪念屈原,是因为他杰出的才华和真挚的爱国精神。
这种精神才是我们民族繁衍不息的基础。而屈原留下的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信仰。无论是汉赋也好,还是唐诗宋词也好,你总能在里面看到屈原的影子。屈原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和血液里面。
如果秦始皇完成的是国家的统一,而屈原完成的是文化的统一。屈原的杰出才华,留下的伟大的《楚辞》让我们直到今天都受益。因此屈原在某些程度上和孔子类似。都是文化集大成者。
所以屈原不是抗拒国家统一,反而他促进了文化的统一。并且屈原在得不到重用,眼睁睁的看着楚国衰败,心中是非常悲痛的,他的爱国情怀也最重。因此他不忍看着楚国灭亡,所以跳江自尽,这种爱国的精神是非常难得。因此才备受人尊敬。因此也名垂青史!
这个问题是开了上帝视角,当然要宣传屈原和端午节。
先说楚国
我们现在看历史,是从几千年后的角度来看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各个人物。提问的“抗拒统一”是站在秦朝大一统的基础上来看,因为楚国甚至是其他五国的抵抗都减缓了秦国的统一步伐。
我们常说,任何跳出所在历史时期来评价历史人物的都是耍流氓。说白了就是上帝视角来谈论事情。对屈原来说,他心中的国家概念是指楚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就算统一,也是屈原要辅助楚国实现中原地区的版图统一。
特别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楚国原先并不是周王朝的分封国之一,而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才给予的封号。中原各国起初也视楚国为蛮夷之国,就像二等公民一样。当时,华夏的概念是不包含楚国,楚国也一直想要问鼎中原,也就有了晋楚争霸一事。
所以,明明秦楚是两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国家,何来屈原抗拒国家统一一说?
如果提问的逻辑能站住脚,那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都是抗拒统一、负隅顽抗的鲜明代表了,诸葛亮、项羽、谢玄、岳飞这些将帅不都榜上有名了?反而加快所在王朝灭亡的赵高、王莽、董卓之流还功勋卓著了?
再说屈原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看多个方面的:看贡献大小、口碑好坏、正气与否、创始影响及给后世带来的警示。自古看人物都是喜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人;而扰乱古代纲常之人都被人们所厌恶,这就是历史人物在上面这五方面有了不同作用。
屈原在我看来,他的特点是身怀理想、一心为国,极具血性、不肯苟活。他的悲剧在于想要帮助君主实现楚国的强大,却被昏君小人所害,罢免放逐,眼看自己国家由盛而衰而无可奈何。
个人认为今天纪念屈原,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理想、并为理想而活的人,辅君强国是他上下求索的重要目标,本想远离楚国出游,又因为眷顾而回首,结果想到白起攻破郢都,烧毁楚国先王陵墓,顷襄王被迫东迁于陈,这些因素的叠加才让屈原信念崩塌、感到绝望,最终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尘垢。这种爱国思想提问者要好好感悟下。因为但凡屈原有一点如今所谓的“变通”,就不会选择死亡,比如钱谦益“水太凉”,率诸大臣投降大清继续为官,远不如屈原的血性。
如果这都不值得宣传,那宣传谁?钱谦益的主动降清吗?
思维之说
当一个人心中没有了正常的思维观念,看待事物和人物就容易单一,要么一好遮百坏,要么一坏遮百好。就像现在的好人干了一件坏事,那必定罪大恶极;坏人干了一件好事,那肯定大慈大悲。岂不好笑?
哪个人物不是多重角度、多个方面,就像生活中,周围人包括自己,不都有优缺点?如果都提到古代国家掌权者的位置,这些优缺点都会带来功与过。
如果只抓着一个小点去看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外如是。
端午节
最后说下端午节,我印象里原先端午节是仲夏的开端,主要是跟祭祀有关,目的是迎祥纳福、辟邪除灾。
后来南北朝时,才跟纪念伍子胥、曹娥、勾践、介子推等人相关联,说白了后人附会。所以即使不说屈原,端午节也不影响,这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再不宣传,韩国就说我们抄他们的了。
假设将来地球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都统一了,那中国是统一全球呢,还是不要抗拒被统一呢?
(图片来源 *** )
你说屈原抗拒国家统一,你是看到了还是听说的。当时在中国大地上遍布很多小国家,这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周王室已无能节治诸候开始混战互相吞并继而形成战国七雄。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表面还尊周王室。
周朝共分4个阶段,一、西周;二、东周;三为春秋,四是战国,共存在790多年,也就形成民间传说的八百年。
说明一点,周王室在春秋时还好些,但也礼崩乐坏,所以孔子高呼复礼……。到战国就名存实亡了,表面文章还得做,直至被秦统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秦庄襄王灭周祀以前,诸侯国都是周天子册封的,虽然称国,但都尊周天子为共主(后期只是名义上),爱自已的故国,或到别国求发展,不被认为是爱国和叛国。屈原爱自己的故国,说不上抗拒国家统一。
屈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屈原是一个有优点的人。他的优点,他的造诣,足以流芳百世。
说屈原抗拒统一,这缺乏根据。其实屈原也想统一,只是他希望让楚国来完成统一。屈原世代在楚国为官,世代受楚王的恩惠,肯定为楚王考虑,而不能为秦王考虑。难不成食楚君之禄,而忠秦君之事?那肯定不能。
屈原是一个念旧忠君的人,屈原的忠君,不仅仅是对现任君王的忠心,还有对先王的忠心。先王忧国忧民,他也忧国忧民,先王的所忧,就是他的所忧。
屈原是一个坚守岗位的人。他是楚臣,就要为楚王效力。他作为楚官,就要心系楚国人民。
屈原是一个不忘本的人。他所谓的先王,不仅仅指楚王,还有更大的王,那就是帝高阳,也就是颛顼。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屈原是他的后人,屈原时刻想着要继承和发扬颛顼的优良传统。
同为楚人,屈原跟伍子胥、范蠡不一样。伍子胥见楚王无道,就另谋高就,跑到了吴国;范蠡见楚王无道,也另谋高就,跑到了越国。像卫鞅、范雎、蔡泽这些人,在本土不受重用,后来都跑到了秦国。屈原也可以跑,但没这么做,说实在的,屈原那时候要是也跑到秦国,待遇也会很不错,但是没去迈这一步。
屈原有屈原的立场,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死不屈,就跟文天祥一样。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屈原、文天祥明知是暗,拒不投明。
屈原、文天祥都是念旧的人,都是格局不算大的人。跟文天祥不一样,刘秉忠、张弘范是社稷之臣,他们格局大,包容性强,以江山为重,以全民为重,而不是以统治者为重。
屈原虽然格局不大,但其他方面还是很有造诣。一方面忠诚可嘉,另一方面文字功底、文学造诣实在让世人望尘难及,不得不学习。
屈原没能像卫鞅、范雎、蔡泽等人那样弃暗投明,参与到轰轰烈烈的统一大业中,有点遗憾。但是他能坚守立场,坚守岗位,忧国忧民,对故人不离不弃,也是可歌可泣。格局虽然不大,但情义还是很重。看人要看人的优点,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另一方面,学习,可以以小见大。屈原曾经在楚地局部的成就,我们今天学习了,那就应用于全局了。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牢记屈原的这句话,就不会认为屈原没有统一信念了。屈原的很多经典名言,都值得我们去用心体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最荒僻的地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最荒僻的地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