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有归州这地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重庆有归州这地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利川古时候叫什么名字?
利川在三国时期, 就属百济。
高句丽长寿王第 63年,改属高句丽领下被称之为南川县。
新罗第24代的真兴王时期改称其为南川州, 就设了个郡州(就是现今的道 *** 所在地)。
新罗第35代的景德王第 16年又改称为黄武县, 便划入为广州(现今的广州)的领县。
高丽太祖王建向后百济南征时曾叫其为利川郡, 高丽第23代的高宗王第44年称其为永昌,到第34代的恭让王第8年, 又将它升称为南川郡。
到李朝李太祖元年, 又降为利川县,便设了个监务,而到第三代王太宗第13年设了县。到世宗26年又设个都护府, 就成了个府使当任之地了。
甲午更张时期开始, 便称其为现今的利川郡。
将原先的夫面与钵面合并成夫钵面。
经行政区划重整, 将原先的虎面, 改称作虎法面。
取位在东边的雪城山之‘雪’字和再取位在西边的老星山之‘星’字, 就叫其为雪星山。
将新面和屯面合并成新屯面。
将原先的大面, 月面, 草面合并成大月面, 将原先的上栗面和下栗面合并成栗面。
将原先的栢面与沙面合并成栢沙面。
将原先的麻面和长面合并成麻长面。
将原先的模面与枷面合并成模枷面。
将阴竹郡的大部分划入到利川郡。
邑内面升为利川邑。
清渼面升为长湖院邑。
在大月面开设草芝办事处。
夫钵面升为夫钵邑。
利川郡升为利川市。
将利川邑划分成仓前洞,中里洞,官库洞等三个洞。
将大月面草芝办事处废掉。 (将大月面的丹月里, 长鹿里, 大浦里和高丹里划入到中里洞。)
将仓前洞的安兴洞, 葛山洞, 增浦洞, 松亭洞等划出来另设立为增浦洞,(行政区划终调整成32个统 279个班)。[1]
利川古称施州、龙渠,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更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利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银利川”、“贡米之乡”称号,自古以来为“有利之川”、“大利之川”,故名“利川”。全市东西距宽92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605.53平方千米,辖2街道、8镇、4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利川常住人口为750670人。
利川,古为廪君国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胊忍县地。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以清江横贯全境,平川广漠,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民国十七年(1928)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两湖派是指哪个湖?
两湖派是指洞庭湖。
1、湖北: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2、湖南: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湖北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两湖派的湖是指洞庭湖。
两湖指的是湖北与湖南,分界即洞庭湖。
北宋时设荆湖北路,为荆州湖北路简称,是宋朝十五路(相当于今天的省)之一,治所在江陵府(今荆州市荆州区),辖江陵府、鄂州(武昌)、复州、峡州、归州、安州、汉阳军、荆门军。
北宋时设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治所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南洞庭湖以南、雪峰山以东的湘江、资水流域、巫水上游和广西全州、灌阳、资源等县地。
清朝时合称湖北、湖南两省为"两湖"。
询问湖北巴东的古时用名?
巴东,古名为“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
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重要贡献。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族人在川境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到今湘西的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为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改固陵郡置。治所在鱼复(复)(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蜀汉改永安,晋复名鱼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开县、万县以东,巫山西部以西的长江南北和大宁河中上游一带。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治所在涪陵(今四川彭水)。辖境相当今四川东南部的黔江、彭水、武隆、酉阳等县地。建安末刘备改其为涪陵郡。
隋开皇初废郡,隋大业时又曾改信州为巴东郡。三国时为蜀汉东部门户,有重兵屯守于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巴东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治所在秭归。天宝元年(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758年)复置归州。
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此时巴东县隶夷陵州(治所在夷陵,即宜昌)。十三年(1380年)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及容美、龙潭19个土司。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归州降为县级州,此时巴东县隶宜昌府。
民国初年(1912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巴东县属荆南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巴东县从宜昌行政督察区划入恩施行政督察区,恩施地区始为8县之治。
1949年,属恩施专区。
1970年,属恩施地区。
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治所在恩施)。
1985年,筹备建立三峡省,巴东县是三峡省(筹)的行政区划范围。
1986年,放弃三峡省筹备,仍属湖北省鄂西自治州。
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咏古怀迹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唐代〕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译文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楚宫:楚王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有归州这地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有归州这地方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