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地方志开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重庆地方志开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垣的名字由来?
长垣,河南省辖县级市,新乡市代管,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称,因战国时之首垣邑而得名。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为卫国的蒲邑、匡邑。战国时魏国并匡、蒲,置首垣邑。秦置长垣县,隶三川郡。
另一种说法称,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改为匡城县。又于韦城(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634年),废长垣县入匡城县。五代,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后汉、后周不变。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皆属京畿路开封府。金初、长垣属南京路开封府。泰和八年(1208年),改属大名路开州(今濮阳)。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隶中书省,初归大名府,至元二年(1265年),属开州。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长垣名字由来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地方志等。
清朝有哪些名医﹖?
李庆远[3] ,根据某些记录说他生于1677年,卒于1933年,卒年256年,这是不真实的。又有人传说他是明末清初的中医药学者李清云,实际上不是同一个人。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传说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 *** 的特别奖励。 他自称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据讹传1933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当时的 *** 与《时代》杂志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至于其真实性,此人物生平为民间野史传说,并没有可靠资料记载。记者先后到开县、万州等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史志编纂部门和民间走访,并查阅了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民国人物志等资料,试图找寻李庆远的蛛丝马迹,最终没有找到任何记载,可见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注:1677-1933是清朝前期到民国初年。
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如何?
始于明朝的族谱,年代久远,兵荒马乱,水旱灾荒,或遗失,或残缺,再所难免。而现存族谱,无论世传,还是续修,都无法经历且考证困难,只要世系明晰,纲目分明,传承有据,且迁徙分支有文字上的表述说明者,我们都应该认为其真实性是可信的。如《太原王氏总谱》所载祁县、晋阳两大世系17支系206分系,经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总谱局十多年的编辑考证,其成果还是完全可信的。其中125条分系待定的家族世系,更说明了编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开州(濮阳)乜堌太原王氏,始祖是元末至正乙未年进士,任山西河中府少卿,于明初的1368年避乱东迁到开州乜堌,家谱已经七修。始祖子孙中4人为明朝进士,《濮阳县志》皆有据可查。始祖孙勉之碑文载:“其宗派旧出宛平,以儒业鸣家,五世而上为官族”,与《元史-王倚传》和《大元故正议大夫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上的内容基本相符。《开州乜堌太原王氏谱》材料详实,有据可查,是完全可信的。
我们“开州乜堌太原王氏”,于2015年加入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家谱载入《中华王氏太原总谱》第十册的“上系待定”篇,祁县世系?晋阳世系?还是其它世系,有待我们与总会的共同努力。
至于有些妄自攀附历史名人的家谱,也可能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么怎么会有“闵子骞遥遥华胄”和“郭崇韬拜汾阳墓”的历史笑话呢?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也不说太多关于族谱的起源和含义了。简单归纳一下,族谱,就是记录一个家庭历代成员、历代居住地和相关一下文化风俗的载体。这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也是古代家学传承的重要依据。
我觉得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还是挺大的,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距离我们现在也不是太过遥不可及的那种,许多资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同时,族谱作为家学的一种,跟政治没有太大的挂钩,篡改及捏造虚假的族谱没有什么必要和价值。
(图:族谱)
因为我爷爷手上有我们家族的族谱,所以我有幸看过真正的族谱长什么样的。我们的姓氏为“贺”,族谱上面的首篇记载了我们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到了广西玉林,然后在这里生根发芽,族谱上之一代有兄弟三人,我的老祖先就是其中一人,另外两人的后代我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了。我翻到最一页,记载的名字就是和我同辈的,之后就没有,具体我也没数我们从山西迁过来后经历了几代人,但是,绝对超过18代了。
由于我见过一手的史料—自家族谱,刚好我家的族谱又是从明朝开始的,所以,我坚信明代的族谱是非常可信的。
(图:洪洞大槐树)
我见到山西人,经常称老乡,我的大学也是在山西念完的,这个缘分也是挺奇妙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从洪洞县迁出来的,因为洪武年间在山西有一次大移民,或许几百年前,我们可能是邻居、又或是亲人。
从我爷爷去世之后,就没见过那本族谱了,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还在记录下去,可能没有了吧,因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上都有完善的信息登记。
只是,族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就这样消失了,我觉得太可惜了。我们应该以一种方式把族谱文化再传承下去,毕竟,血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个贯穿几千年的文化情怀。
以上均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指出,欢迎讨论。感谢您的阅读。
(图:族谱)
图片均来自 *** ,侵权删。
一本完整的家谱是由谱序、凡例、目录、谱论、像赞、恩荣录、先世考、世系、传记、仕宦录、族规家训、排行、祠堂、坟茔、艺文、五服图、领谱字号、余庆录、族产、契据文约等二十余个版块构成。
其中作伪的重灾区是谱序、始祖等处。
十几年前,《济南时报》曾有一篇报道《济南再现“星光家谱”》,该家谱号称“曾巩凭吊、苏轼作序、崇祯册封、康熙嘉奖”
“孝同曾闵,学贯朱程,好施乐善,博古通今,子传五桂……南丰曾巩题”,这是号称“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为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士强至所作的悼词。这些都收录于《义门传芳录——强氏家谱》。不仅如此,这份家谱中还收录了七份皇帝对其先人奖赏的诏书。
今天,在市民强先生的家中,记者看到这套家谱共14本,保存完好。从其先祖宋代大学者强至(官至二品,封为金紫大夫)起到1946年,该家谱共收录了强氏一脉三十代人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家族中有显耀事迹的人做了专门的传记。
所谓“学贯朱程”中的“朱程”指的是南宋时期创立程朱理学的朱熹(1130-1200)及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兄弟。那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曾巩(1019—1083)是如何预知朱熹成为名人的?
还是《济南时报》,曾有一篇报道名为《浩繁家谱现身济南》。内容为:
“始祖周公,讳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也……”今天,在济南工作的周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周氏家谱——《周氏志》。周先生自称,如果上面记载属实的话,那他的家谱已整整延续了88代,时间跨度约近3000年!
记者看到,《周氏志》约16开大小,竖排,上面记载着最近一次的整理日期是1962年。这本家谱纸张已泛黄,但字迹却仍然很清晰,人物画像也栩栩如生。家谱自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起,记载了周氏一族三千多年来88代传人的基本情况。
一本最后整理时间为1962年的家谱,是根据什么追溯到周公的呢?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一些先秦世系都已经模糊不清,这本家谱竟能将88代世系全都记录下来,比孔子家谱都厉害,不得不佩服修谱人的想象力。
对于动不动就把始祖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基本可以忽视。其实可以用姓氏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
家谱是跟姓氏牢牢绑定在一起的,中国子女一般会随父姓,而Y染色体又严格恪守父系遗传,所以二者的继承规律是一致的。理论上,同一单倍群下的男性源自同一个祖先,姓氏也应该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各种情况,姓氏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
记录家谱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看,家谱反映了家族血统关系和人口迁徙历史,是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也可作为国家正史的有效补充。
我国家谱的历史极其久远,从《史记》对黄帝家族的记载可以推测,从汉字起源的那一刻开始,华夏先祖就已经在记录家谱了。根据专家考证,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家谱是商朝中期的一篇甲骨文卜辞——《倪氏家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它准确记录了13个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并且按照辈分高低进行了排序。另外,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商王世系》,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家谱。
商朝甲骨文家谱
民间家谱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其真实性和准确度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们从家谱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来分析一下家谱的真实度到底有多高,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家谱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之一阶段从商朝至秦朝。这一时期的家谱仅存在于王室和高级贵族阶层。
第二阶段从西汉至唐朝。在这1千多年间,记录家谱的习俗开始扩展到中小贵族,平民没有资格记录家谱。由于这时期任官选贤依据家庭出身,家谱是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谱司”或“谱局”等专职机构,负责登记和调查各大家族的家谱档案。
刘备家谱
比如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刘备号称自己是皇室子孙,为西汉中山靖王后裔。汉献帝刘协命人取出皇室家谱查验,立刻确定了其皇叔的身份。这份家谱详细记录了汉朝皇室几百年的血统关系,甚至连沦为平民的刘宏和刘备都记录在册。可见,这时期的家谱属于官方资料,有严格的记录和保存制度。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明朝。随着科举制度逐步成熟,官吏任用不再根据家庭出身,因此官方家谱管理机构开始消失。平民被允许编修家谱,并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因为平民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唐朝以前的家谱资料参照,于是,虚构家谱的情况开始大量出现。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提高家族凝聚力,许多平民家谱中的先祖要么追溯到了炎帝和黄帝,要么是历朝历代的皇亲国戚和名人。比如姓张的追认张良、张飞为先祖,姓刘的号称先祖是汉朝皇室。
北宋皇室家谱
第四阶段从明朝到现代。明清时期编修家谱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扩展到所有的社会阶层,虚构家谱的行为也因此风靡一时。比如明朝开创者朱元璋,家中连续几代都是平民出身,他成为皇帝后为了彰显高贵身份,命人追寻朱氏先祖。据《明史》记载,他曾经想追认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先祖,被大臣数次劝谏后方才作罢。
民间的普通平民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胸怀,为了给家族塑造引以为傲的身份,不惜花费巨资请人编修家谱。在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谱匠”和“谱匠”等职业,他们以落第秀才为主,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根据记载,只需提供简单的家族成员名单,“谱匠”在短期内就能完成一本厚厚的家谱,其中不仅包含几十代先祖的传承关系,还有从各类史书中摘抄出来的人物事迹。
明朝朱元璋
当然,为了提高家谱的“产量”,“谱匠”创造的家谱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他们习惯于用华美的诗词歌功颂德,也喜欢把家谱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这也是他们认知中最古老的时期。
综上所述,北宋以前的家谱仅限于有身份的家族,属于官方资料,其真实度非常高,甚至可以和史书媲美。但是很可惜,这类家谱几乎都已经失传了,现存的古老家谱9成以上属于明清时期。如果从科学角度探讨家谱的真实性,结果可能让人很失望。
传统文化 家谱
这也难怪,连司马迁写《史记》时,都无法确认资料来源的真实性,更何况历经数十人修订的家谱?根据专家考证,现存明清时期的家谱中,先祖内容大多都是虚构的。只要家谱中之一位先祖是个历史名人,基本就可以确定为“谱匠”的作品。因为,历史上的名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应该是平民的后代。
个人认为,在古代生活环境恶劣、战争频繁和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平民家族想延续上千年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除了孔子家族这类特殊人群以外,平民想要厘清几十代先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明清以来家谱的真实度还是很高的。记录家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地方志开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地方志开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