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地方志编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重庆地方志编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陕西安康的人文地理介绍,有哪些地理特点?
安康市位于祖国版图中部,幅员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39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更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更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市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
安康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在与外界长期的融合和扬弃中,逐渐形成了复杂多元的地域文化,既集“东西荟萃”“南北交融”,又富“巴风楚韵”“秦习蜀俗”,包含着“命由我作、质直好义、开明包容、尊祖重孝、尚乐好逸、信巫重祀”等人文特征,是安康独有的“精神胎记”和“传承基因”。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穿东西,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称为西安后花园。该地区为中国北亚热带动植物典型代表区,有羚羊、朱鹮、大熊猫、云豹等珍惜动物。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
“南京大萝卜”称号哪来的?
有一种无从考证的说法是说,早些年的夏日里,你在南京的街头总能看到南京潘西(姑娘)啃着大白萝卜解渴,有外地人看到觉得和“江南女孩”这个头衔形成强烈反差,就送了这么个外号。还有说法是南京近郊多沙土,盛产多种萝卜。不管是哪种来历,南京人自己对于这个外号是不在意的,经常还会拿来自嘲一下,这种大大咧咧,毫不扭捏的做派正与此外号呼应。用现在的流行语讲起来是“心大”,南京话讲:“多大事啊...”
自古以来,南京城的老百姓就秉承做人憨实、厚道,安安心心讨日子的朴素传统,这是有实打实的史志记载的,明代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中就有:“南都(南京)风尚,最为醇厚。”当代作家叶兆言也曾评价:“南京的特点是宽容,南京从来就是一个宽容的城市。”
而萝卜的特点就是种起来容易,对土壤要求不高,正契合南京人的秉性,不斤斤计较,自在懒散,遇事比较淡泊甚至是隐忍,知足常乐,偏安一隅,连带着南京这座城市也是如此,不排外,又亲切感,适合过日子。
南京是六朝古都,虎踞龙盘,政治、文化领域都曾独领 *** ,一代代王朝在这里兴盛、衰落,也是历经沧桑,返璞归真。南京人在这座城中,只为活在当下。
南京人喜欢称自己大萝卜。“南京大萝卜”用南京话念出来,有一种特别的喜感。从好的方面是说南京人的敦厚与朴实,从不好的方面则是说南京人的木讷与憨厚了。确实,南京这样集历史、人文、地理、教育等资源集中的地方,要是换上其他外省人,早该被“发扬光大”了。
因为南京横跨长江两岸,地理位置特殊,集南北特点于一身的南京人,既带着北方的爽快又带着南方的细腻。南京话也不分南北,没有北方话字正腔圆的硬,也没有吴侬软语的柔,带着一种属于南京人自己的爽气。
南京人心胸宽广,包容性强,这一点有北方的气质。所以南京人不排外,外地的学生很容易融入南京,也愿意留在南京。南京人勤劳,很少听见噼里啪啦的扑克声,人们对待本职工作很认真。南京人沉着,做了六朝的古都,少说多做的习惯也在南京人性格中沉淀着厚积薄发。
南京水土好,所以南京姑娘皮肤好,身材好,带着江南女孩的灵秀。更重要的是性格好,待人真诚,不会和你斤斤计较,属于大大咧咧的女孩子。她们直率纯真,举止自然,有一份沉稳,也有一份端庄,倔强而且坚强。南京女孩有点跟不上潮流,没有上海女孩的精致,也没有苏杭女孩的娇媚。但她们更大的特点就是脸上那炫目的微笑,好像从来没烦恼,就如这片中笑眼盈盈的美厨娘。
所以,连余光中也要说,“我是南京人,我是真正的南京大萝卜!” 嗯,那是我们南京人低调的自豪。
“大萝卜”,廉价,其貌不扬。
“南京大萝卜”,这不是贬损南京人吗?
朋友,莫生气呀!
其实,这里有个传说,据说,当年皇帝南巡来到南京,南京市民拿出“大萝卜”给皇帝报喜。
皇帝感觉这里百姓生活蛮好的,所以税赋照旧收。
当皇帝到了另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给皇帝献上的是“小萝卜”。
皇帝说,萝卜都这么小,老百姓生活多困难啊,大发慈悲,遂减税三年。
其实两座城市的经济条件大体相当,只不过另一座城市的人,心眼子多,耍了个小聪明,占了便宜。
从此,人们遇见南京人就称“南京大萝卜”。
这有什么不好?
萝卜是实心的,起码象征南京人心实、老实、质朴、善良。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我看来,称“大萝卜”比叫“红牡丹”舒服。
我没去过南京,但特别希望这座城市,继续传承“大萝卜”美誉,使古都醉傲江南。
请记住,老老实实最打动人心!
‘’南京大萝卜‘’形容南京人朴实,敦厚。也是南京人喜欢吃萝卜,萝卜烧肉、萝卜丝粉丝肉圆汤,凉拌萝卜丝,出名小吃:油端子,萝卜丝包等。南京的萝卜,皮红而辣、心白而甜。代表了南京人的处事风格:不虚伪,说话直,泼辣,不太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就像萝卜的皮,能争的脸红耳赤, *** 辣的,下不了台。但是,南京人绝不会,也瞧不起口是心非,阿谀奉承的小人,即使争论再激烈,也是为了对方好,就像萝卜心,纯洁、爽脆,不拐弯抹角,吵完架还能在一起喝酒,因为过后你会知道他的善意,你会感受到被人关心真好,心里甜蜜蜜,所以,大家对‘’南京大萝卜‘称号,没人觉得是贬义词,都能接受。’
南京大罗卜是南京人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其中褒义多,据我所知是没什么贬义的。多见于一种事没有做的如想象中那么园满,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安慰与释然。
南京六朝古都,大学,科研机构众多,人文底蕴深厚,城市横跨长江两岸,人民的性格南北方兼容,既有北方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细致,温柔。有很大的包容性。对人热情,大方。有时做的事,別人不能理解,往往用一句,我是南京大罗卜哎,用于自嘲,以求得对方的理解与宽容。其实也是一种大智慧!
有人认为彝族的古彝文是现如今唯一“活着”的古文字,你怎么看?为什么它的推广普及难度较大?
是不是“唯一”我不知道,但古彝文确实还活着,而且还在广泛使用。
目前古彝文使用最广泛的地区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也是全国更大的彝族聚居区,共有彝族人口近三百万!由于聚居区彝族群众几乎占了100%,这里庞大地区和人口的之一语言就是彝语。
古彝文的载体主要是彝族各类经文,使用者主要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使用场合主要是进行祭祀和节庆、婚丧等。
毕摩属于世袭,在彝族聚居区有崇高地位。为什么古彝文的普及难呢?原因很多,但一大主因是古彝文枝系太多。出于门户之见,毕摩在传承的时候,为避免被别人学去,往往会把关键地方进行改变,只有自己一系能够知晓,也就是生造字。这就造成了各家毕摩传承的文字不尽相同。
但古彝文的古老传承,已经成为一大奇迹。往前倒推,能够传承和使用这么久,也许也不乏“自珍”之功,这之间的功过,就很难说得清了。
目前全国通用的规范彝文,是凉山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整理规范,并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
有关彝文我不久前曾经在攀枝花开往普雄绿皮火车上,问过一个正在读高一的高中生。当时她正在车厢里看彝文汉文字典。其实就是比较简单装订印刷的小本本。我与这个女孩儿攀谈很久有关彝文文化。女孩儿告诉我,现在她们高考要考彝文,但自己以前从来没正经学过。因此现在学起来难度很大。但女孩儿跟我说,虽然自己彝文文字掌握的不多,但彝文文字发言我懂,剩下来就是自己死记硬背。我看彝文都是条条框框,说不好算不算象形文字。女孩儿告诉我,自己将来考大学最想学法律。女孩儿说她特别想成为一名彝族女律师。图片中手里拿着彝文字典的就是这个小女孩儿。祝福女孩儿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律师。
凉山州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看不懂这篇彝族,所以它是死文字,有两个冕宁县的彝族女孩经常庄座火车,我让他们写出冕宁的彝文,她们写了半天也写不出来,其实笔画很少,反而汉字冕宁她们能写出来
有没有一些书籍是描述当代社会,城市变迁,历史发展,人文情怀的?
说说我最近读的书吧。
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儿女》和《好儿女花》。写重庆变迁的,一些叙述感觉过了,但基本上能读到当代社会的变迁。
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寓言式的小说,特别深刻,反映了从土改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
还有《平凡世界》等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我觉得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苏州杂志》,从1988年创刊,一直发行到今天,可谓苏州城市和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在这本期刊里面,你几乎可以读到你想要知道关于苏州的全部。
这里面有文化热点,城乡新貌,吴地文化,苏州园林和美食,苏州从古至今的名人,苏州的艺术和掌故,以及苏州人眼中的苏州和外地人眼中的苏州等等。
这本期刊的特点是,文章的内容大多是作者亲见,亲历,亲闻的,所以既有趣味可读性,同时又具有史料价值。
综上,这本《苏州杂志》是全方位了解苏州历史的必读期刊,也是研究苏州历史的必备资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地方志编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地方志编纂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