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庆遛鸟的地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重庆遛鸟的地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何很多人都喜欢把满清和明朝作比较?
的确有很多人热衷于满清和大明的对比,甚至产生了“清粉明黑vs清黑明粉”这样的对立性论证。
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简单,明与清是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与近现代的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历史很值得现代人比较和思考。
- 原因1:晚清的腐败落后,造成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让人对大明充满幻想和希冀
近代的百年屈辱,是中国人心中最沉重的痛,中华文明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才得以重焕新生。而开启这段“落后挨打”历史的,正是闭关锁国的晚清 *** 。
- 从清朝中叶开始接触西方后,统治者对待先进的科技文明毫无兴趣,斥之为“奇技淫巧”,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 清朝中后期的腐败,更让国家实力不断衰弱,官僚体系和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堕落,国家毫无生气。
- 直到 *** 战争时期,国门被列强用武力打开,清朝 *** 依然不肯做深刻的制度改革,严重限制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的这些满清王朝的真实弊端,也成为当今饱受诟病的“槽点”,给人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懑之情。
特别是临近的日本,同样被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却凭着明治维新转身变成强国。随后日本还借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博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从此开始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和 *** 。
这样的落差,加剧了人们对满清王朝的失望,大明朝转而受到更多关注和思考。
崇祯的种种失误、李自成造反、小冰河期下的困窘——明朝灭亡的很多诱因被人们发掘出来,甚至不少人认为满清完全是捡了个漏,明朝完全可以存续更长时间。而晚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更使人充满幻想和希冀——如果明朝撑过了内忧外患,或许能赶在西方之前建立“君主立宪制”,中国也不再会有近代的百年屈辱。
- 原因2:民族情绪下,对 *** 王朝的同情
尽管满清 *** 借鉴了蒙古人的失败经验,在民族政策上要比元朝宽松很多,但是 *** 的民族情绪始终存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从清初的天地会持续到清末的光复会,孙中山也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
而大明作为最后一个 *** 王朝,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尽管中晚明同样存在各种腐败和黑暗,但是由于间隔数百年,并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相比较而言,不少人更喜欢探讨明代汉族统治者的各种亮点,乃至于出现了“明粉”。
- 结语
比较满清和大明,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两个最后的封建王朝,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把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发展到了更高峰,也给中华文明的科技进步造成了巨大障碍。
但这种比较,不应当带有偏见和成见,必须看到明清两代各自的优缺点。而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整个清朝 *** ,晚明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也很有内涵,请试为君一答。
竹史君有两个观点。
之一点,站在正确和系统化认知历史的角度,最适合与清朝比较的,不是明朝,而是元朝。
因为这是唯二由少数民族自北方入侵,所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①过往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势力限于北方,均未能做到这一点。
②少数民族政权还有另外两类,一是以北宋李元昊所建立西夏为代表,一类是以乱唐安禄山为代表,据日本学者考证,安禄山是粟特人(中亚)即汉族政权内少数民族高官叛乱。
比较蒙元与满清的统治方式、官制、人才选拔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对待汉民族的态度、对待汉文化的态度。这些方方面面,都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去认识,当一个异民族征服这整片大地后,会采取何种作为,其中哪些是推动历史的,哪些是令历史停滞甚至倒退的,原因何在,逻辑为何。
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蒙古族、女真族这两个在古代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民族。也能更好地反诸求己,认识华夏文明,华夷之辨与中华民族这两个矛盾统一概念的由来与存在合理性。
第二,从华夏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角度,宋明之间的探讨比较,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宋建立了一套中书门下管理体系,更高管理者为宰相,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管宰相权。禁军制。经略府制。
明废除宰相,建立一整套内阁六部加大学士体系。边军制,军户制。
这是两种差异较大的施政方式,其执政思维方式也也深刻影响着朝政民生。元清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沿袭与部分修改,简单说也就是抄作业,但并未涉及制度的本源,没有底层逻辑基础。
宋建于960年,明建于1368年,这是千年之内离我们最近的两大封建王朝,宋与明提供了两种华夏人类社会基础管理模式,并易之创造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伟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出发的比较,是真正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比较。
执着于明清之比,缠杂了过多的民族情感和仇视在里面,难以客观。说实话,除了你伤害我,我抨击你,并没太多实际价值。
竹史君真心建议明粉少喷满清,因为满清越糟糕越不堪,对南明输给满清就会越加不忿平添不快。建议清粉(如果有的话)也多看看蒙元的史料,了解一下满清为什么人所不齿遗臭百年。
感谢提问
为何很多人喜欢把满清和明朝相比较
之一是时间问题,清朝和明朝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朝代,清朝1644年入关,入主中原,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明朝276年,清朝268年,差不多都小三百年,两个朝代时间差不多,也让很多人愿意去拿这两个朝代相互比较。
第二是制度相似,让后人喜欢以此相互比较,清朝推翻明朝后,所沿用的制度大多都和明朝相似
第三 是民族存在差异,感兴趣的人多,明朝是 *** 建立的,清朝是满清建立的,来自东北的满族,两个民族不同,也让别人想去对这两个朝代比较。
第四 文化相似,这个虽然有点牵强,但是我认为是其中原因之一,都是以封建儒家思想为重点,封建一体化。
第五 版图差异 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疆域更大一点,后期直接收复了蒙古各部,将新疆纳入版图,很多人会比较喜欢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版图。
关于这个有趣的问题,我就说点不成熟的看法吧!
我觉得可能大致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两者距离现代比较近,便于今人从当代视角去全面分析和评论;
其次,两者是前后任的关系,这就为更好地进行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时空条件;
再次,关于两者的相关史料也比较详细,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再其次,两者有很大的可比较价值,就比如说,一汉族政权一少数民族政权也;又比如说,两者的寿命也不是太悬殊的;再比如说,明皇陵和清皇陵都保存得比较完好,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就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表明了它俩注定会成为一对欢喜冤家的……
不知以上愚见,大家赞同否?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我正期待着与您共赴心灵盛宴——
因为现在明粉太多,除了明粉,真没看到多少人拿明朝和清朝做比较的,都不是一个时代的朝代,有啥好比较的,无非就是找一个存在感。
明朝是古代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因为有这个特殊的符号,使得明朝话题的热度总是比其他的朝代要高不少,但恰恰明朝的实力又不怎么样,除了永乐大帝一朝威武雄壮,其他时期大部分都是比较被动的,为了给明朝正名,凡是明朝负面的内容,那就都是有人黑的,谁黑的呢,正好后面的朝代是个少数民族的清朝,那就是清朝统治者黑的,至于黑没黑,可以参考下明史,这里不做讨论。
而正好,清朝又处于古代和近代过度的时期,乾隆的一些政策又导致中华全面的落后于世界,从道光之后就开始被欧美群殴,造成了百年的国家耻辱。清朝有这样的劣迹,那自然是比较的更好对象,清朝的闭关锁国对比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重农抑商对比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的专制集权对比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万国群殴对比明朝的万国来朝,这简直就是明朝完胜,对比汉朝,时代有点远,对比唐朝,那还是比不过,对比宋朝,没啥意思,就对比清朝,无比的成就。可惜的是,那明朝鼎盛对比清朝衰落,也没啥意义。
真不知道有啥好对比的,明朝是14世纪-17世纪的王朝,清朝是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王朝,要对比也是横向找对象对比,纵向有啥好对比的,难不成拿我现在的知识文化和初中阶段或者未来的我作对比?
哪段历史让你每每读起,不由得痛心疾首、顿足捶胸?
1942年河南大饥荒。1941年夏至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和蝗灾,导致300万人饿死的事件。
河南省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而大旱之后又遭遇蝗灾,饥荒遍及110个县,500万人受灾,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众多。在人贩子那里,妇女的售价跌了九成,壮丁的售价跌了三分之一,卖一口人,换不回四斗粮。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用大量的树皮、衣服、草、泥土这些不能食用的有机物充饥,导致疾病流行。
1942年河南灾民大逃荒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更大的一次自发移民过程,而且被冯小刚导演般上了电影屏幕《1942》,人们为了能够活下来,全家开始逃荒,主要有四个方向:
1. 大多数经洛阳,沿陇海线向西进入陕西。
2.少数部分南下逃亡湖北。
3.还有一部分北上进入抗日边区。
4. 还有极少部分进入日战区。
据《河南省志.人口志》记载,1940年,河南全省人口是3067万,到1942年,只剩下2798万元,1943年,剩下2595万人,到1944年,人口更是降至2471万人。短短四年间,全省人口减少了596万,除去正常的人口增减和战乱影响,估算1942年饿死人数,应在300万人以上。
这场巨大的灾难,一方面是天灾的原因,大旱无雨,地裂得就像小孩子的嘴,往地上浇一瓢水,滋滋冒烟,这样的大旱怎么可能长出庄稼。
但这一场灾难更是一场人祸,当时土地大旱,农民收获的粮食仅有往年的三成,其中绝大部分又被抽了税。当时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严防日军进犯,这么多官兵的粮草,全靠当地自行解决。农民每亩地产15斤的粮食,其中抽税就要抽走13斤,所以,老百姓手中根本就没有粮食。但是蒋介石 *** 面对这么大的灾情,依然宣称: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征粮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据省田管处负责人谈,征购情形极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足可见 *** *** 置人民的死活于不顾。
而身处大后方的蒋介石,根本就不信河南有灾,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报灾电,被他骂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的征实不得缓免”。河南籍国民参政院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大会上,声泪俱下地讲述河南灾情,也没得到任何实质性回应。
足可见当时的 *** *** 是多么的腐朽和腐败,在面对河南全省性的大灾荒时,竟然装聋作哑,继续压榨百姓,造成了多少百姓的逃亡和死亡, *** *** 对于灾荒的态度在中国历朝历代灾荒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痛心疾首的原意是痛恨到了极点,最早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现在的词典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后来有很多用于悲伤和悲痛的意思,
能找到实例: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札子》:“闾阎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 现代的这种用法更是很普遍,就不引例子了。
最近的争议我看见央视的喻大华教授讲课很原意用这个词表达悲痛和伤心的意思。很多人认为用错了,以字典没有这个意思为依据。
楚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南方的超级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远远超越其他诸侯国。最强盛时人口数达到500万,国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秦灭六国后,人口数约有1000万,国土面积约340万,数据仅仅2倍于楚国。可是在西周初期,楚国还只是一个方圆五公里的弹丸小国,它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
1.地理因素
先秦时期,由弱变强的国家并非楚国一家,还有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西方的秦国。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处于远离华夏核心的四夷之地。西周虽然实行的是分封制,但是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并不属于周王朝的地盘,甚至有的地方还被其他民族居住。比如晋国在狄人脚底下建国,齐国在莱夷的腹心地区。
至于楚国,则处于荆蛮居住的地区。为了生存,不得不时刻准备战斗。尽管很危险,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能够抢夺蛮夷的地盘,周天子不仅不会降罪,反而会嘉奖。当然,如果失败了,则会面临国灭人亡,春秋时期许多国家灭亡就是这个原因。好在楚国运气不错,几次胜利后,实力远高于周边各国,随着不断的兼并,楚国人口越来越多,国土面积也越来越大。
2.定位得当
楚国起始于南方,并非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因为远离华夏核心,而且楚国国君以“蛮夷”的姿态自居,不管中原诸国的指责和愤怒,蛮横地向周边各国动武。也因为如此,楚国的人口越来越多,疆域也越来越大。如果楚国按照周天子的规矩办事,不仅没有后来强大的楚国,而且随时都有灭亡的危机,毕竟当时小国林立。
3.战略合理
在楚国扩张的过程中,并非乱打一通,而是有一套合理的战略。庸国是当时强国,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楚国联合巴、蜀两国征服了庸国,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还得到了重要的战略物质铜。随后楚国沿着汉水扩张,消灭诸国后进入淮河流域。从此,从汉水到淮河一带的区域成为楚国腹地,也为楚国北上争霸打下了基础。
楚国强盛之后,虽然地处南方,却向往中原文化。从贵族到平民,不断被“中原文化”熏陶,楚文化也渐渐被中原人所接受。但是,楚国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身上少了“蛮夷”之心,战斗力逐渐削弱。而西方的秦国一直保持“蛮夷”姿态,最后平定六国。如果楚国不被中原文化熏陶,或许征服天下的不会是秦国,而是楚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遛鸟的地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庆遛鸟的地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